top of page

德國藝壇雙展 藏家朝聖

禁書建神殿爭言論自由

圖1.jpg

「禁書神殿」

卡塞爾文獻展最矚目的作品,要數74歲阿根廷藝術家Marta Minujín,以十萬本納粹禁書築起模仿巴特農神殿的裝置The Parthenon of Books。藝術家向世界各地收集禁書,在納粹昔日焚燒猶太作家書籍的遺址築起「禁書神殿」。裝置與真實的巴特農神殿大小相若,用禁書包裹46根柱。希臘巴特農神殿象徵「民主發源地對於美學與政治理想的追尋」,作品旨在反抗對言論自由的限制,期望引起國際對審查制度的關注。Marta Minujín擅於創作小型雕塑,近年拍賣會中的賣出價往往高於作品估價,去年美國洛杉磯Bonhams拍賣會中,黑色銅像作品The Invasion of the Mind就以4375美元拍出,較估價高四至五成。(documenta 14 by Roman Maerz)

今年盛夏,不少當代藝術收藏家和愛好者都馬不停蹄走過歐洲大地——威尼斯雙年展於上月開幕,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亦舉行得如火如荼,而五年一度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(documenta 14)和十年一屆的明斯特雕塑展(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)也在上周六(6月10日)揭幕,讓收藏家可以一次過盡情遊覽世界頂級藝術博覽會。

 

文獻展 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

 

德國卡塞爾文獻展與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、巴西聖保羅雙年展,並稱世界三大藝術展。首辦於1955年的文獻展,由來自卡塞爾的畫家兼大學教授Arnold Bode與友人發起,原意是讓「被納粹打壓」的藝術得以展出。 文獻展今年是第14屆,逾160名藝術家參展,展期100天,展覽期間,卡塞爾全城被喻為「百日博物館」。在這裏藝術家將會以表演藝術、行為藝術、聲音裝置和文字藝術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媒介,表達對當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思考,今屆聚焦討論移民問題。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亦獲邀參展。在卡塞爾文獻展能看到當代藝術現時的風格和未來發展的趨勢,而且參展的藝術家都會人氣飈升,受博物館和策展人熱捧,使其市場價值得以提升,所以吸引不少當代藝術收藏家和愛好者前往朝聖。

 

必訪弗里德里希美術館

 

扎根德國的文獻展,今屆更上演「雙城記」,除了卡塞爾,亦會於希臘雅典舉行,以「向雅典學習」為主題。策展團隊認為,將展覽伸延至雅典,反映當下世界文化及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,同時探討希臘文明對歐洲文化藝術發展的影響。香港當代藝術評論人查映嵐亦指出,今年卡塞爾文獻展包括了許多著名希臘藝術家如Andreas Angelidakis、Vlassis Caniaris等的作品,參觀卡塞爾最重要的弗里德里希美術館Fridericianum就可以了解希臘在1960年之後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。 在德國西北部的另一城市明斯特,世界頂尖的雕塑大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醞釀十年,亦在上周與卡塞爾文獻展同日揭幕,透過雕塑探討藝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。今屆策展人將就全球化對社會的影響作出回應,以十年一次這緩慢的節奏檢視雕塑手法的改變,查映嵐說,今年明斯特雕塑展作品特別以裝置、影像、行為藝術等形式呈現,顛覆傳統雕塑的定義。部分作品亦在鄰城Marl展出,明斯特強調藝術歷史的延續性,Marl則反映現代藝術的新路向,成為有趣的對照。

圖2.jpg
圖3.jpg

《方秀英》

在卡塞爾文獻展的開幕當晚,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的《方秀英》舉行了首映會,以此開啟持續數月的回顧展,其間輪流播放他拍攝過的13部作品。《方秀英》記錄了一名患腦退化症的老人臨終前的八天,表達人在彌留之際的生命感覺,讓觀眾思考死亡問題。(documenta 14 by Fred Dott)

馴鹿骨頭掛簾

挪威藝術家Máret Ánne Sara,來自歐洲目前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。對於薩米族來說,馴鹿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,藝術家以馴鹿的骨頭製作一幅掛簾,抗議政府或社會現代化忽略薩米人的文化、傳統和習俗,表達少數族群為爭取權益而作的鬥爭。(documenta 14 by Mathias Voelzke)

十年一屆雕塑展 探索全球化影響

 

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李泳麒表示,德國兩大展覽相約在同日開幕並非偶然,而是吸引更多藏家和藝術愛好者到場;卡塞爾文獻展更是充滿神秘感,要等到開幕日才公開參展名單。李泳麒曾到訪過去兩屆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,認為展覽甚具前瞻性,作品講求時代性和批判性,相信對當代藝術未來五年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。而明斯特雕塑展,主要透過與藝術家合作公共項目,作品不像在普通藝博會般以「超級市場」的方式陳列出售,而是透過策展人和藝術家的精心策劃,讓觀眾透過展品體驗藝術和反思生活。

圖5.png
Mika_Rottenberg,_Cosmic_Generator_(worki

行為藝術

法國藝術家Xavier Le Roy與香港編舞舞蹈藝術家余美華(Scarlet Yu)化身活雕塑,探索藝術、觀眾和表演者之間關係。欲要收藏行為藝術,可以買一個執行行為表演的「版權」。有了這個「版權」,美術館便可以在任何地點執行行為表演。(Skulptur Projekte 2017 by Henning Rogge)

反思資本主義陰暗面

充斥塑膠製品的大陸超市、店內百無聊賴的售貨員、一段播放着由墨西哥華人建造隧道的短片……阿根廷藝術家Mika Rottenberg在明斯特雕塑展中透過影像、裝置和行為藝術之間的切換,反思資本主義的陰暗面,同時為雕塑藝術賦予新的定義。(Skulptur Projekte 2017 by Henning Rogge)

文章刊於2017年6月17日《明報》副刊:https://bit.ly/3c58d0z

bottom of page